巴爾札克眾生相


    • 奧諾雷.德.巴爾札克,是舉世聞名的作家,也是法國現代小說之父,作品被譯成多國語言,然而世人對其評價南轅北轍,從未達成共識,包括讀者、記者、藝文朋友、家人、情人;不論是他的寫作風格、小說品質、觀察能力、心理分析,或道德觀念、貴族稱號、衣著風采、甚至外貌,皆始終備受爭議及矚目。

      本展場中豐沛的文物呈現了各路人馬對巴爾札克充滿歧異且相互矛盾的觀點,目的在於邀請觀眾在其中尋找自己心目中的作家;這裡沒有現成的答案,希望每個人在參觀過後,都能勾勒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巴爾札克身影。

      更多


    • ■ 巴爾札克手握V字(Balzac tenant un V
      ■ 亞伯.達努(Albert d’Arnoux);1820-1883
      ■ 木版畫,高:5.1公分,長:4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219

      這是特為巴爾札克於1846年出版之新書《夫妻生活小瑣事》(Les Petites misères de la vie conjugale)的簡介而作,其簽名縮寫“B”,即指貝爾塔。

      巴爾札克被雕成身穿晨袍、面帶微笑、站在一堆書前面的模樣。1843年,在波林(Paulin)出版社工作的貝爾塔,毛遂自薦參與《人間喜劇》圖文版的大工程,而與巴爾札克有第一次碰面的機會。巴爾札克給予這位年輕藝術家許多鼓勵,後來與他也變成好朋友,並出版社讓貝爾塔再製作一些其他新插圖。

      ■ 巴爾札克集榮耀於一身,卻滿身肥油。不幸的是,他的成功不像他本人。
      ■ 班傑明.胡伯(Benjamin Roubaud)
      ■ 版畫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778

      1837年的巴黎美術展覽會,路易.布隆傑將巴爾札克塑造成笑容滿面和身穿粗呢僧侶袍的滑稽人像,這件作品帶給班傑明.胡柏靈感。隔年,1838年10月12日班傑明特別為《喧囂》(Le Charivari)所作的滑稽像,出現於《小說家》( Romanciers)系列。他把巴黎文藝界的名人都畫成滑稽模樣,每周一次,持續進行了四年。在班傑明.胡柏的筆下,巴爾札克變身為有著大大翹鼻子和豐滿臉龐,以及臉上帶著一抹微笑,看起來很滿足的作家。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幅滑稽肖像中,巴爾札克的頭和身體不成比例,反而讓他看起來一點都不胖。

      ■ 奧諾雷.德.巴爾札克  (Honoré de Balzac),1835年
      ■ 尚.皮耶.丹坦(Jean-Pierre Dantan);  1800-1869
      ■ 淺色石膏像,高:34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972

      尚.皮耶.丹坦這位被稱為「丹坦小夥子」的雕塑家,在1835年時以巴爾札克為對象,製作了一個滑稽的石膏雕像。頭上幾乎沒有頭髮,長得圓胖、面頰豐滿的巴爾札克,呲牙裂嘴露出一口爛牙、手裡拿著帽子和巨大無比的手杖。這件有點諷刺又滑稽的人像完成後,造成很大轟動,巴爾札克原本很滿意。但過了一年,他改變態度,認為這個扭曲他體型的雕像,會讓人聯想到贗品,於是開始詆毀這個雕像。

      ■ 《時諷刺報》的卷首插畫,1838年11月18日
      ■ 《費加洛婚禮》(第二幕):
       "您瞧瞧這小傢伙,他扮成女生的模樣還真漂亮...
       您難道不想那麼漂亮嗎?"
      ■ 石版畫, 高: 35.7公分,長: 25.5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215

      此版畫是在抨擊巴黎戲劇舞台上日趨衰老的名藝人,尤其是針對瑪爾絲小姐(MlleMars)(生於1779年),她也是《諷刺報》的嘲弄對象。女演員畫像的相框上都是偉人像。根據報社的說法,滑稽像的目的在於表達一個真實、嚴肅、有時帶些哲理的觀念。

      ■ 巴爾札克右側面像,青銅雕牌
      ■ 澆鑄者:艾克和度杭
      ■ 直徑: 18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75

      大衛.當熱為當代的知名人士製作為數不少的浮雕,而巴爾札克卻獨享兩次被雕琢的機會,一次做正面,另一次則做成在此展示的側面像,我們還知道他當時在擺姿勢時,有幾張插圖也一道被完成。 1843年,巴爾札克將他的小說《杜爾城的本堂神父》( Le Curé de Tours)獻給這位雕刻家。

      ■ 《巴黎報界的專題著作》
      ■ 《時尚》, 1843年3月15日
      ■ 石版畫
      ■ 高: 32公分,長: 24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311

      「這是一次大巡視/就在午夜時刻/手中握著木製軍刀/是已辭世的巴爾札克在視察」(譯自澤里茲的詩作),這首四行詩是以戲謔手法模仿澳洲暨匈牙利籍詩人約瑟夫.克里斯多夫.澤里茲(JosephChristianZedlitz)(1796-1862)的敘事詩:"Die nächtliche Heerschau "。不過,朱爾.伯拉提耶在此作品中呈現的是面帶微笑、豐腴的巴爾札克(這與上面的四行詩不同,他在 1843年還活得好好的)。巴爾札克高高坐在木馬上,試圖用他的軍刀砍殺記者,之所以被認出他們是記者,乃因其耳後擱著一支鵝毛筆。

      ■ 身穿晨袍的巴爾札克,滑稽像
      ■ 刊於 1856年8月24日《迪歐熱納》第三期
      ■ 石版畫, G.佩里雄製作,依據艾提安.卡爾嘉的插圖
      ■ 高: 39公分,長: 23.8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246

      與其他很多諷刺畫家一樣,卡爾嘉創作的靈感亦來自路易.布隆傑在1837年於美術展覽會展示的畫作。然而他帶來更大的革新:他在作家的腰間掛上一男一女兩個小雕像,男的頭上還戴著大禮帽,象徵巴爾札克終其一生都無法脫離這些人物。巴爾札克所創造的主人翁往往是性格操控行為,而且因不斷遊走在各部小說裡,更顯得獨立自主。這些人物的重要性在一些插畫家心中也留下痕跡,於是貝爾塔在 1848年所畫的巴爾札克像,是在腋下夾著《人間喜劇》,手中則握著幾個木偶。

      ■ 往前一步,約 1899年
      ■ 韓斯.斯托東貝爾.萊爾虛 André Masson  (1896-1987)
      ■ 石膏像
      ■ 22×9×9.2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823

      這個小雕像的動作很普通,沒有特別凸起的部分,眼眶厚厚,這些特徵都直接臨摹自羅丹的雕像作品,不過萊爾虛描繪的比較像一隻海豹,而非巴爾札克。這個為了大量發行、廉價出售的小石膏雕像,諷刺羅丹雕像作品的意味更勝於諷刺巴爾札克本身。這個巴爾札克石膏像在 1898年美術展覽會中激起一場論戰,它不但太新潮,而且被很多評論家視為諷刺作品。

      更多
從平凡到神話


    • 愛情

      巴爾札克一生中作最重要的三件事是:寫作、金錢、愛情。自他23歲仍默默無名、遇到愛情啟蒙導師── 45歲的貝尼夫人開始,到1850年3月與相識二十餘年的艾娃.韓斯卡夫人結婚、同年5月病逝為止,這期間,他不斷地同時結交多位女性朋友及情婦。他與情婦暗通款曲的情書紀錄了他一生豐富多彩的愛情生活:蘿荷.達邦戴斯、蘿荷.德.白尼、露易絲.伯紐、亨莉葉特.德.賈斯提、瑪麗亞.達米諾、吉多伯尼.威士康堤夫人、艾芙.韓斯卡、卡洛琳.馬部提、奧林匹.貝里西耶、海倫.德.瓦雷特、路易絲,甚至包括文友蘇瑪.卡羅或喬治.桑的曖昧情愫。這些關係在他生前很少提及,新聞記者和漫畫家因尊重其隱私,僅做幽默式的總評;隨著時光流逝,傳記作家對其愛情關係特別感興趣,這些情婦對他造成正負不一各種影響的批判聲浪也因而此起彼落。

      友情

      巴爾札克在世時就是備受矚目的小說家,事實上他和當代藝文界也多有接觸,包括小說家和詩人如大仲馬、高提耶、海涅、雨果、喬治桑等;音樂家白遼士、羅西尼,畫家和雕塑家則有大衛.當熱、德拉瓦,另有插畫家莫尼爾耶和賈西瓦,以及出版商、新聞記者……等。他在19世紀的藝術界特別受到推崇,不但與演藝名人齊名,政商關係也很密切。 當時的插畫家多半刻意忽略這些文友間彼此的對立、嫉妒與緊張關係,多以諷刺畫的方式揶揄文人的外在形象。漫畫家筆下的巴爾札克是樂天膚淺的人、很受熟女喜愛、是位多產作家……,只呈現日子好過但老是缺錢的負面印象,卻鮮少彰顯他的努力與思想。

      神話

      巴爾札克以貸款方式購得,拿來充派頭、聞名遐邇的綠松石手杖,在當時引發了諸多好奇與揣測,當然也突顯了擁有者的個性。他的公眾和私人生活,都因為這個造型誇張的物件,而被賦予神話般的傳說。巴爾札克在有生之年毫不遮掩風流韻事,最佳佐證就是那把土耳其玉手杖──象徵了他對情人依芙‧杭斯卡的愛。黛芬妮.德.吉哈丹在他的小說《巴爾札克先生的拐杖》提到,傳說這支手杖可以讓巴爾札克隱形,並滲透到人們私生活的場域裡,然後再將眾人私生活的細節於小說中重現。

      更多


    • ■ 蘿荷.德.貝尼畫像,19世紀末
      ■ 無名氏
      ■ 鑲上鏤空金邊木框的縮小畫
      ■ 長:約5.7公分,寬:約3.8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BAL 516

      巴爾札克傾向結交比他年長的女性,而他的愛情啟蒙者德.貝尼夫人在他們相遇時已經當祖母了。自1821年起,對巴爾札克「不僅是位朋友、是個姊姊,更像母親,甚至更勝於此……簡直就是位女神」。雖然「雀屏中選」的她對《婚姻生理學》表面上的厚顏無恥感到震驚,但她就是這本書的繆斯,作者將女性的憧憬與沮喪描繪得淋漓盡致。

      巴爾札克對她如母親般的情人兼繆斯、女友及債主十分依戀,1836年貝尼夫人過世時他十分難過,德.貝尼夫人的縮小版肖像應該是她婚後數年畫的。

      ■ 子孫後代的康莊大道
      ■ 班傑明.胡伯(1811-1847)
      ■ 奧白公司三版印刷、發行,1843
      ■ 長:29公分,寬:143公分(BAL 82a) 
      ■ 長:28.5公分,寬:142公分(BAL 82b)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BAL 82a和BAL 82b

      《子孫後代的康莊大道》雕刻僅限於文壇人士。帶頭的是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他騎在飛馬背部,十分浪漫,還有其他人,如泰奧菲爾‧高提耶。接著是詩人與小說家,由厄健.蘇——他掛在桅杆上,因為他是海洋小說家——帶隊,然後立刻是亞歷山大‧仲馬,菲德里克.蘇里耶(當時,他和巴爾札克或蘇一樣有名,尤其是他的《魔鬼回憶錄》),巴爾札克、維尼等人緊接在後,接續的是輕歌劇、情節劇和笑鬧劇作者,至於文學評論家、文學記者和主編們則排在最後。

      ■ 巴爾札克巔峰時期的一系列計畫
      ■ J.J..葛蘭維爾(原俗名尚.伊尼亞斯.伊西多.
       傑哈,1803-1847)
      ■ 鉛筆,褐色,1835-1836,縮寫字為:”J.J.G”
      ■ 長:24公分,寬:40.4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BAL 90-1

      葛蘭維爾是巴爾札克曾經誇讚過的一位藝術家。在這張作品中,穿著背心的巴爾札克,一副花花公子的打扮,抓著散發光芒的權杖好像變成了邱比特,鎮住了旁邊的幾位女子。巴爾札克手上拿著的,是他非常著名的粗大權杖,看起來十分有派頭。這是巴爾札克1834年時,用分期付款方式特別訂做的。巨大的杖柄和黃金的杖頭,還用年輕女子常用的土耳其玉裝飾,看起來很誇張。當時候的人都對這根權杖很有興趣,所以它常引起討論或被諷刺,甚至也常出現在藝術家的作品裡被誇張的放大比例。

      ■ 蘿荷.德.貝尼畫像,19世紀末
      ■ 無名氏
      ■ 鑲上鏤空金邊木框的縮小畫
      ■ 長:約5.7公分,寬:約3.8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BAL 516

      巴爾札克傾向結交比他年長的女性,而他的愛情啟蒙者德.貝尼夫人在他們相遇時已經當祖母了。自1821年起,對巴爾札克「不僅是位朋友、是個姊姊,更像母親,甚至更勝於此……簡直就是位女神」。雖然「雀屏中選」的她對《婚姻生理學》表面上的厚顏無恥感到震驚,但她就是這本書的繆斯,作者將女性的憧憬與沮喪描繪得淋漓盡致。

      巴爾札克對她如母親般的情人兼繆斯、女友及債主十分依戀,1836年貝尼夫人過世時他十分難過,德.貝尼夫人的縮小版肖像應該是她婚後數年畫的。

      ■ 亞歷山大.仲馬肖像 
      ■ 印行於奧白公司出版的《新聞、文學與美術之藝廊》
       拓印在中國畫仙紙上的石版畫
      ■ 無名氏
      ■ 高:17.7公分,長: 14.1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687

      亞歷山大.仲馬(1802-1870)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也是當時最受歡迎的歷史小說作家和劇作家。「這也就您知我知,您知道我不任意評論作家、藝術家以及他們的朋友。我凡事往遠處看,所以,大仲馬是個神經病,一個走鋼索的舞者,更糟的是沒有才華。」巴爾札克致艾娃.韓斯卡的信箋。 
      大仲馬對《伏脫冷》的態度暫時拉近兩人的關係,但巴爾札克很快又不客氣起來,有時是出於嫉妒,尤其是大仲馬和厄健.蘇成了連載小說大王、財源滾滾,然而這種文體是巴爾札克發明的,他卻沒撈到好處。
      在巴爾札克的葬禮中,雨果及亞歷山大.仲馬走在隊伍前方,大仲馬曾寫下自己並未掉眼淚:「我一點也不喜歡他本人,卻羨慕他的才華,我必須承認對他的才華並無好感。」在巴爾札克過世三年後,大仲馬熱烈鼓吹為他立肖像的連署活動,巴爾札克的遺孀則不贊成。

      ■ 學院鐘樓之大競賽 
      ■ 1839年12月至 1840年2月在《臨時諷刺報》中兩幅
       版畫 1844年修過,刊於《喧囂》(傑哈的新石版畫)
      ■ J.J.葛蘭維爾 J.J. Grandville
       (本名:尚.伊尼亞斯.伊西多.傑哈; 
       1803-1847)
      ■ BAL486:高: 37.6公分,長: 51.2公分 
      ■ BAL275:高: 48.8公分,長: 56.6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486和BAL275

      這是1839年12月15日在《臨時諷刺報》的版本,其中有四位大作家試圖進入肯定作家的最高殿堂——法蘭西語文學院(Académiefrançaise):後面是巴爾札克,又矮又肥,四十來歲的女人們捧著他並替他掛冠,心上有把鑰匙,在他四周有三位作家拿著墨水瓶、拐杖和「多產作家」的筆,如人稱的《喧囂》。
      第二個版本(BAL277)於 1844年2月21日刊登於《喧囂》,以不同的方式來描述雨果於 1841年1月獲選進入法蘭西語文學院。阿爾佛雷.德.維尼和維克多.雨果一樣,最後都進了法蘭西語文學院,然而巴爾札克、大仲馬、蘇都無緣進入。
      此處第二幅版畫,來自 1844年2月22日星期四發行的《喧囂》,呈現的是今日較不有名的作家,但他們某些作品卻在當時很受歡迎,雕刻的細節大多是那個時代的一時之選,譬如魔鬼附著耳朵說話的菲德里克.蘇里耶,他是位多產作家,被他的作品壓到背都彎了,那是《魔鬼回憶錄》(1837)。在隊伍尾端是巴爾札克的另一個朋友泰奧菲爾.高提耶,他穿著西班牙騎士裝背對大家。

      更多
筆與墨的苦行犯


    • 巴爾札克文學生涯的起步相當辛苦。1819年,他的首部作品《克倫威爾》遭致家人及法蘭西學院院士方思華.昂德利佑(François Andrieux)的負面批評,讀者的反應也十分冷淡,使得這位初試啼聲的年輕創作者不再寫作詩劇,而開始嘗試撰寫小說。在歷經了幾次失敗之後,終於在1821年以筆名「賀恩.駱德」完成了第一部小說作品《畢哈各的遺產》附加《尚-路易》。1823到1824年間,他擔任記者,並投稿到幾家報社,後來因為了解不可能以這種方式功成名就,於是在1825年轉行改當出版商、並開設印刷廠。1828年,由於書市蕭條及經營不善而負債累累,宣告破產後,決定重返創作,從此踏上《人間喜劇》之路的第一步。

      巴爾札克形容自己是「筆與墨的苦刑犯」、「文學苦役」,平均每日寫作時間約15-16小時,有時甚至高達22小時。他曾將行軍床擺在印刷工廠內,以便一邊撰寫、一邊修改《貝蒂表妹》的校樣。校稿的次數驚人,經常是五到六次校樣,但也可以到三十次之多,整個大巴黎地區的印刷廠都怕他,有時會造成作家與出版商之間的糾紛。為了維持創作靈感,他求助於19世紀初流行的興奮劑──咖啡,由於過度飲用加上失衡的生活節奏, 51歲盛年的他,即因心臟病去世。

      更多


    • ■ 巴爾札克手的雕像(Balzac's Hand in Bronze)
      ■ 無名氏 Anonymous
      ■ 青銅鑄,22.8×11.5×4.5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126

      這件由青銅鑄造的手部雕像,是巴爾札克去世後所塑造的。當時的法國有一種風俗習慣,在重要人物過世後,為遺容製作模型供後世憑弔,但造成巴爾札克過世的疾病卻無法讓人取得他的臉部模型,只好轉而塑造手部的雕像。巴爾札克姊妹的一位朋友波莫赫勒女爵回憶起他時曾經說過:「他的手很漂亮」,仔細看一下在您眼前的這座雕像,巴爾札克那沒有配戴戒指的手,的確是如傳說般的優美動人。

      更多
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 《人間喜劇》的演員們交織出複雜關係,這是巴爾札克不斷經營的主題。巴爾札克是第一個讓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再次出現的作家。這個手法首見於1834年,當時巴爾札克正著手進行一本小說,內容涉及一位父親畢生奉獻給女兒,最後卻遭到棄養、抑鬱而終(參閱巴爾札克的手記:《思想.主題.片段》)。一路寫來,文本不斷拓展完備,最後成為法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小說——《高老頭》。書中還能讀到伏蓋家寄宿者的故事,巴爾札克在這棟公寓中放置了一位名叫拉斯蒂涅克的大學生,再次使用一個幾年前已出版的小說《悔恨的皮革》中的人物。人物回復再現的手法逐漸擴展到所有的作品,紐沁根男爵夫人共出現在32本小說中;亨利.德.瑪賽(Henry de Marsay)29本;拉斯蒂涅克總共出現在26本書中。

      如此貼近人生的繁複令許多作家驚嘆不已:「巴爾札克的人物令人難以忘懷,因為他們真的活在這世上。小說家最高的讚美不外乎此!」讀者可以追問人物的下落遭遇,或任意翻閱小說,發掘人物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往。

      更多


    • ■ 愛彌兒.德.封丹納,《蘇鎮舞會》
      ■ 夏爾.余亞德&比耶.居斯曼
      ■ 巴黎,巴爾札克博物館,BAL99-16

      巴爾札克對於《蘇鎮舞會》中愛彌兒.德.封丹(Emilie de Fontaine)納的描述:「…身材修長、體態輕盈,走起路來時而端莊穩重、時而活潑輕快,完全隨她的心意。她脖子稍長,使她能很可愛地作出輕蔑和傲慢的樣子。她有各式各樣的頭部神態和女性的姿勢,可以使她的微笑或含而不露的話語具有不同的意義,或使人感覺愉快、或使人感覺冷酷。深色的秀髮和濃密而極度彎曲的眉毛,使她的臉有種高傲的神態,攬鏡賣弄風情更使她學會或牢牢盯著你、或溫柔注視你、或閉攏嘴唇、或嘴角微微下彎,或冷笑或甜甜地微笑等方式,時而令人畏懼、時而略為可親。」

      ■ 拉斯蒂涅克在拉雪茲神父公墓.《高老頭》
      ■ 夏爾.余亞德&比耶.居斯曼
      ■ 巴黎,巴爾札克博物館,BAL99-141

      《高老頭》故事最後,只有拉斯蒂涅克為破產、孤苦無依的高老頭送葬。他獨自在公墓內向高處走了幾步,遠眺巴黎,只見巴黎蜿蜒曲折的躺在塞納河兩岸,慢慢亮起燈火。他的眼光在凡登廣場的圓柱和榮軍院的圓頂之間近乎貪婪地注視良久,那區域是他不勝嚮往的上流社會。他向著熱鬧的蜂房投射一道眼光,好像恨不得一口吸盡其中的甘蜜。他發出的豪語是:「現在咱們倆來拚一拚吧!」

      ■ 卡利斯特,阿加爾海軍上校和母狗蒂斯貝,
       《貝雅提絲》 
      ■ 夏爾.余亞德&比耶.居斯曼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99-107

      「這條母狗我看得比我的命還重要。」上校指了指蒂斯貝,「這條小狗和上將夫人過去用她美麗的雙手撫摸並抱在膝上的那條狗長得一模一樣。我一看見蒂斯貝就想到上將夫人的雙手。」

      ■ 戈布塞克,《戈布塞克》 
      ■ 夏爾.余亞德&比耶.居斯曼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99-118

      「他臘黃的腦門皺紋隱藏許多祕密:有可怕的事件、有突如其來的恐懼、有意料不到的巧合、有傳奇般的挫折、有無窮的歡樂。他挨過餓、情場失意、財產受過威脅、失而復得、生命多次岌岌可危,也許由於必須急中生智才倖免一死,手段殘忍也在所不惜。」

      ■ 高老頭 
      ■ 皮耶.里佩爾 Pierre Ripert(活躍於20世紀中葉)
      ■ 青銅,脫蠟鑄造 
      ■ 高: 27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119

      尚 –儒瓦金.高里奧(Jean-JoachilmGoriot)是巴爾札克筆下逐漸為熱情所吞噬的人物典型的代表。賺錢手腕高明、工於心計,以麵粉為業而成功致富,對兩個女兒極盡寵愛之能事,幾近瘋狂。他幾乎耗掉所有的積蓄讓女兒躋身名門。女婿們嫌貧愛富,將他排擠在外,他卻繼續耗盡所有財產,滿足兩個女兒的私利。女兒們對他不但不知感恩,還任由他死於孤絕中。《高老頭》同時也是厄健.德.拉斯蒂涅克闖蕩上流社會的故事、是鮑賽昂夫人愛情悲劇的故事,也是重刑犯伏脫冷陰險詐謀的故事。本書主角稱得上是《人間喜劇》的主要人物。

      ■ 伏脫冷 
      ■ 皮耶.里佩爾 Pierre Ripert(活躍於20世紀中葉)
      ■ 青銅,脫蠟鑄造 
      ■ 高: 30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118

      伏脫冷(Vautrin),本名賈克.高冷(JacquesCollin)。這號人物可說是關鍵人物,具有深刻影響,連結《高老頭》與《幻滅》,同時貫穿《幻滅》和《煙花女榮辱記》。他是殺人犯、強盜、同性戀、越獄囚犯,長期待在獄中。伏脫冷是罪惡的原型,洞悉社會的卑劣。伏脫冷擅於變身,有時扮演啟蒙者的角色《高老頭》,有時以神父、英國實業家或獄卒的姿態現身,在《煙花女榮辱記》中則搖身一變成為警察總長。這個結局顯示巴爾札克對提升社會品質並不抱任何幻想。

      ■ 葛蘭德先生
      ■ 皮耶.里佩爾 Pierre Ripert(活躍於20世紀中葉)
      ■ 青銅,脫蠟鑄造 
      ■ 高: 27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122

      巴爾札克早年曾在代理訴訟人和公證人葛尤內-梅維的事務所當見習生,在那裡他見識到欲望腐蝕人心的力量。菲利斯.葛蘭德是索莫市的葡萄農,他是《人間喜劇》中著名的吝嗇鬼之一,與戈布塞克、老歐匈或柯奈履老闆齊名。他代表「外省的吝嗇苛薄……如老虎般凶惡的吝嗇」,嗜錢如命,間接害死了他摯愛的妻子與女兒。彌留之際,他還試圖攫取牧師拿出來的鍍金十字架,這個舉動可說是《歐琴尼.葛蘭德》書中的高潮,把人物的吝嗇成性烘托的淋漓盡致。

      ■ 瑪奈弗女士 
      ■ 皮耶.里佩爾 Pierre Ripert(活躍於20世紀中葉)
      ■ 青銅,脫蠟鑄造 
      ■ 高: 27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123

      瓦蕾麗.瑪奈弗是《貝姨》中年輕標緻的金髮女子,典型的已婚煙花女。她周旋於丈夫、丈夫的署長與自己的心上人之間,巧妙展開權力的追逐,戲劇性的身亡突如其來地中斷這一切的追逐。

      更多
《人間喜劇》科學創作


    • 《人間喜劇》不只是巴爾札克小說的合集,更是個包羅萬象的計畫,其目的是書寫歷史學家遺忘的故事,也就是民俗風情的故事。

      巴爾札克在序言中明確表達贊成科學方法的研究,並提到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由布豐(Buffon)、居維葉(Cuvier)及朱西厄(Jussieu)三位所制定出的動物學分類系統。根據他們的理論,巴爾札克必須先對人進行分類。「儘管劃分軍人、工人、行政官、律師、紈褲子弟、博學者、政治家、商人、水手、詩人、窮人、神父之間的相異處,比劃分狼、獅子、驢子、烏鴉、鯊魚、海豹、母羊來得難,卻同等重要。因此,社會「人種」與動物學上的物種一樣是既存的,將來也會繼續存在。如果布豐能寫出一本鉅作,試圖呈現動物學的整體,難道沒有一本可以專為人類社會而寫嗎?巴爾札克十分清楚這項工程的困難度,特別是人性分析上的複雜性,例如:女人在社會上與她們的丈夫可能有不同的身分地位;在社會上有很多急速攀升的管道,比如讓雜貨商變成法國貴族院的議員,或反過來讓貴族淪落到最低的社會階層;人類擁有別的動物無與倫比的心理狀態。

      更多


    • ■「博物學陳列室」 (Cabinet d'histoire naturelle)
      ■ J.J.葛蘭維爾 J. J. Grandville(本名:尚.  伊尼亞斯.伊西多.傑哈; 1803-1847)
      ■ 摘錄自 1833年的《諷刺報》
      ■ 兩幅彩色石版畫
      ■ 高: 35.7公分,長: 52.5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BAL Pr9, n° 131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BAL Pr9, n° 133

      「博物學陳列室」(Cabinet d'histoire naturelle)版畫,摘錄自1833年的《諷刺報》(La Caricature)。葛蘭維爾著手進行與「晝的變形」相反的計畫:將動物擬人化。他假想一個博物學陳列室裡有各種動物,如烏龜、蛇、螃蟹等,牠們都具有部長或議員的頭。旁邊的標籤可讓參觀者認識這些珍奇品種。有幾個人物完全被動物化,議員喬治.于滿(Georges Humann)的樣貌是被醜化的騾子。還有「吸乾民眾鮮血的稅吏」、 「螳螂記者」或「兇惡的法院查封人員」等奇幻動物作為補充。3

      ■ 「觀巴黎」 
      ■ 亨利.莫尼耶 (Henry Monnier, 1799-1877)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91-131到134

      身為插畫家的莫尼爾,也身兼演員及暢銷戲劇作家,因此對巴黎人的一舉一動都感興趣。他也是一位優秀的觀察家,以幽默詼諧的方式繪出當代人的生活態度。他很少創新題材,而是比較喜歡賦予流行喜劇題材新面貌。一位見過世面的年輕人與從外省來到巴黎的親戚之間所形成的對比,是極為普遍的主題。巴爾札克所書寫的《人間喜劇》這是描述這些形形色色的法國人。

      ■「苦難、虛偽與貪婪」
      ■「晝的變形」 1828-1829年
       由71張版畫組成,描繪日常生活的場景,但畫中人
       物都有張動物的臉。這些畫作呈現動物的優缺點,
       動物也經常是諺語的內容。以動物取代人類的表達
       方式雖非十九世紀的發明,葛蘭維爾以罕見的計法
       使這各主題煥然一新。」
      ■ J.J.葛蘭維爾 J. J. Grandville(本名:尚.
       伊尼亞斯.伊西多.傑哈; 1803-1847)
      ■ 諷刺畫,朗古梅製成石版畫 
      ■ 彩色石版畫,高: 27.5公分,長: 36.2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925 

      一隻躺在床上的死老鼠,蓋著補過的被子,旁邊放著一張破椅子,椅墊的稻草都露了出來。一隻假裝在哭的貓,口袋露出老鼠藥。烏鴉是殯葬業者,急著在旁邊收屍。

      ■「驕傲與無恥」 
      ■「晝的變形」 1828-1829年
      ■ J.J.葛蘭維爾 J. J. Grandville(本名:尚.
       伊尼亞斯.伊西多.傑哈; 1803-1847)
      ■ 諷刺畫,朗古梅製成石版畫 
      ■ 彩色石版畫,高: 27.9公分,長: 36.1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925

      一隻公火雞向大家介紹:一條蛇在一隻孔雀前跪拜。在法國「跩的像孔雀」是句成語。

      ■「聽著,我的小白兔!我會對你很好的...來吧!」 
      ■「晝的變形」 1828-1829年
      ■ J.J.葛蘭維爾 J. J. Grandville(本名:尚.
       伊尼亞斯.伊西多.傑哈; 1803-1847)
      ■ 諷刺畫,朗古梅製成石版畫 
      ■ 彩色石版畫,高: 25.9公分,長: 34.2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925

      妓院門前,母豬抓住兔子的手(豬常用來形容好色的人),兔子一向以繁殖力旺盛聞名。「我的小白兔」也是一種充滿情感的用語。

      ■「動物園」 
      ■「晝的變形」 1828-1829年

      ■ J.J.葛蘭維爾 J. J. Grandville(本名:尚.
       伊尼亞斯.伊西多.傑哈; 1803-1847)
      ■ 諷刺畫,朗古梅製成石版畫 
      ■ 彩色石版畫,高: 27公分,長: 36.1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925

      依不同的罪刑, 4個牢房裡分別關著不同的罪犯。第一間牢房布置得十分舒適,關著詐欺、破產及因債務被拘押的囚犯。我們看到一些被視為聰明的動物 —一隻狐狸、一隻豬和一隻老鼠 —他們的消遣是喝酒、閱讀、或搭訕母貓。其他兩間牢房很簡陋,關著判刑確定的犯人,是「夜間製造噪音者、破壞竊盜者、破壞古蹟及猥褻行為者」的牢房,關著無恥的公羊、猴子或喜歡在夜間遊蕩的貓頭鷹。標著「凶殺、持武器在公共道路上搶劫」的牢房裡,關著一隻左右徘徊的老虎。還有一間牢房關著政治犯:老鷹及被戴嘴套所苦的豬。知名歌手貝航傑的歌曲與伽俐略的出現,代表反政府和反教會的罪行。

      ■ 昆蟲學家巴爾札克
      ■ 居斯塔夫.多雷 Gustave Doré (1832-1883 ) 
      ■ 1855年附有插圖的《滑稽故事集》首版 
      ■ 木刻版畫,高: 6公分,長: 7.8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BAL259

      《滑稽故事集》是模仿16世紀法文風格寫成、向拉伯雷(Rabelais)致敬的書。背景「古玩陳列室」讓人聯想到博物學家的實驗室。明顯看到架上放了幾本書,一本是解剖論文,另一本是關於鱗翅目昆蟲的書。一張海報或看板上標著一段奇特的話:「先驗的昆蟲學家。」巴爾札克拿著放大鏡仔細的研究幾個人類,就像自然學家研究蝴蝶。放著胎兒、兔唇、無腦畸胎的玻璃罐,暗示巴爾札克讓《人間喜劇》包羅了病理學的病例。這張木刻畫充分說明巴爾札克研究法國社會的工作,就如同昆蟲學家仔細、冷靜研究昆蟲的風俗習慣。

      ■ 1868年巴爾札克撰寫現代
      ■「私人生活場景」以尚姆的圖為藍本所作之作品
      ■ 夏爾.吉爾貝 Charles Gilbert
      ■ 高: 10.7公分,長: 7.4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716

      我們可以從僧侶長袍及胖肚子認出是巴爾札克,他為了站到「私人生活之牆」的上方作筆記而踩高蹺。這個諷刺作品隱喻了「不公開」的第二種含意,巴爾札克總是讓讀者浸淫於家庭生活隱私中,所以人們執迷於想了解他是怎麼在不介入別人私生活的情況下,寫出如此貼近現實的作品。根據尚姆的圖意,這種神奇的觀察能力竟是來自於……高蹺。在黛芬妮.德.吉哈丹所寫的小說《巴爾札克先生的拐杖》中:拐杖給予巴爾札克隱形的能力,才使他能潛入銀行家與輕佻婦女的私生活裡。他能聽到他們最私密的想法,然後再放進小說中重新架構。

      ■「從人的外貌看內在」現代類型, 1835年
      ■ J.J.葛蘭維爾 J. J. Grandville(本名:尚.
       伊尼亞斯.伊西多.傑哈; 1803-1847)
      ■ 版畫,高: 28.4公分,長: 44.1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BAL490

      在清晰明確的標題下,葛蘭維爾的兩本石版畫用諷刺畫法,透過住所、穿著或步態定義一個人物。「一個受過教育的女人能從簡單的動作看出自己的未來,就像居維葉從爪子的殘骸就能解讀它是屬於哪種體積大小的動物、頭上有沒有角、是肉食、草食、兩棲類、距今幾千年」。對葛蘭維爾來說,我們從幾個小物品就能重建一個人的原貌,如一根拐杖、一把雨傘或穿著打扮。我們所指的不是古生物學家所謂的外貌,而是人的社會關係。我們可以從掛在牆上的帽子看出它的主人是工人或外省人。

      更多
歐琴尼葛蘭德與高老頭


    • 《歐琴尼.葛蘭德》與《高老頭》,一部寫於1833年,另一部寫於1834年,是巴爾札克最成功的小說作品,至今仍廣為大眾流傳閱讀的兩部曠世奇作。這兩部小說表現了巴爾札克全部的知識涵養與文學寫作方法,因此立刻受到重視。兩部作品描繪一個艱困的世界,生活在其中的貴族情感遲滯不變,而兩部小說在《人間喜劇》全集也產生不同的影響力。

      歐琴尼‧葛蘭德

      索密爾小城的葛蘭德老爺,是個卑微的吝嗇鬼,太太與女兒歐琴尼過著修道院般單調的生活。夏爾是葛蘭德老爺的侄子,破產的父親把他送到索密爾葛蘭德家依親,也打破了葛蘭德家的生活步調。歐琴尼很快就愛上堂兄夏爾,兩人經過幾個星期的交談後,互吐真情並私訂終身。夏爾決定到亞洲發展,歐琴尼不顧後果,將父親送給她的金幣全數送給將啟程的夏爾。葛蘭德老爺知道後,把女兒囚禁房中,僅給水和麵包度日。幾年後,葛蘭德老爺與夫人相繼過世了,留下一筆龐大的遺產,歐琴尼卻對遺產興趣缺缺,一心期待堂兄歸來。又過了幾年,當她接到夏爾來信告知,他已與別的女子結婚,夢想終於完全落空。最終歐琴尼成了無兒女的寡婦。

      高老頭

      曾是批發商的高老頭有兩個女兒,黛芬妮和安娜絲妲姬,分別嫁給銀行家和貴族。兩個女兒平日以父親為恥、互不來往,只有要錢時才會登門拜訪,毫不留情剝削父親剩餘的財產。越獄苦刑犯伏脫冷,和高老頭一樣住在伏蓋膳宿公寓,他不僅是社會所有邪惡的化身,還無恥地跟小說另一個中心人物——大學生厄健.德.拉斯蒂涅克——講解社會的大道理。破產的高老頭,孤苦伶仃地痛苦死去,只有德.拉斯蒂涅克為他守靈,也是惟一參加葬禮的人。年輕的他對巴黎不再有錯覺,最後決定用自己的方式征服巴黎。

      更多


    • ■ 巴爾札克先生的《歐琴尼.葛蘭德》, 1835年
      ■ 茲.葛帝 J. Goddé
      ■ 石版畫,高: 21.1公分,長: 14.8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392

      臨終的葛蘭德老爺是現代人印象最深刻的畫面之一 「當神父把紅色十字架靠進葛蘭德老爺雙唇,以便他親吻耶穌,他出手大力緊握十字架。這最後的努力讓他斷氣,叫著歐琴尼,卻看不見雙膝跪在床前、緊握一隻已冰冷的手、淚流滿面的女兒。
      ”父親,保佑我。”
      ”照顧一切。將來你到地獄來向我報告。”
      他臨終這句話證實了基督教是所有吝嗇鬼的宗教。」

      ■ 綜藝劇場,《高老頭》 
      ■ 菲德里克.布匈 Frédéric Bouchot(1798-?) 
      ■ 1835年4月15日刊登於《喧囂》 
      ■ 石版畫,高: 23.4公分,長: 31.3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BAL396

      4月6日首演幾天後出版的石版畫。畫上呈現戲劇改編後的幸福結局,所有子女圍繞功成名就的高老頭。

      ■ 烏西歐版《人間喜劇》海報,約 1853年 
      ■ 貝爾塔 Bertall(本名:亞伯.達努;
       1820-1883)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229

      傅恆版《人間喜劇》容許巴爾札克主要的成功著作重印發行,而且出版公司把成功的代表作變成廣告議題。刊登在報紙或海報的廣告,源自著名藝術家的銅版畫,刻劃眾所周知的小說人物。1846年9月《名流世界報》出刊的廣告同時提到《高老頭》、《幻滅》和《悔恨的皮革》三本小說。

      ■ 《歐琴尼.葛蘭德》(義大利片) 
      ■ 駱伯厚 Lobrot
      ■ 1946年電影廣告 
      ■ 導演:馬立歐.索大迪
       演員:亞麗妲.華莉(歐琴尼.葛蘭德)、
       誇迪耶羅.杜密亞迪(葛蘭德老爺)、
       喬治.德.呂羅(夏爾.葛蘭德)、
       居帝達.李嵩(葛蘭德太太) 
      ■ 高: 161.4公分,長: 118.7公分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91-11

      馬立歐.索大迪的影片應該是《歐琴尼.葛蘭德》第一部有聲電影。參與的電影演員大大提升該片品質。飾演歐琴尼的亞麗妲.華莉贏得1947年達歐密影展最佳女演員獎。海報呈現的畫面是在金錢與愛情之間若有所思的歐琴尼。

      ■ 高老頭之死, 1835
      ■ 諾蓋 J.Noguez 
      ■ 國際畫冊 
      ■ 石版畫商: J.諾蓋公司,巴黎西榭路7號 
      ■ 高: 23公分,長: 29.6公分(頁) 
      ■ 巴黎,巴爾札克文學館, BAL398

      諾蓋忠於小說原著,高老頭彷彿死在舞臺上。石版畫忠實呈現貧窮的陋屋,狀況不佳的磚牆、撕裂的壁紙。「沒有簾子的窗;牆上的壁紙因潮溼而數處脫落,捲曲處看得到煙燻發黃的石灰塗層。躺在爛床上的老人蓋著薄被,以及從伏蓋太太舊衣服上取下、較完好的布塊縫製的鋪棉床罩。灰塵滿滿的潮濕牆磚。窗子正前方老舊膨脹的五斗櫃,扭曲的銅手把,花葉蔓枝裝飾……房間景象令人發冷並為之心痛,有如最悽涼的囚牢。」

      更多
藝術家筆下的巴爾札克


    • 最後,讓藝術家們來回答「誰是巴爾札克」這個問題吧! 波特萊爾這位詩人兼藝術評論家,是當時唯一提到巴爾札克強而有力的額頭與臉龐的人,而是巴爾札克的睿智讓他意識到並表達作者容貌與作品的關聯。羅丹則選擇突顯巴爾札克創造的力量,長相則擷取四十年前波特萊爾留下的描述,沉思者突出的前額、劇作家苦惱焦慮的表情、創造者巨大的力量,取代巴爾札克的誘人微笑、圓滾滾的小男人模樣。

      畢卡索知道羅丹的作品,並從塑像中擷取力道、魁武與頭顱表現的張力。畢卡索還加上一連串的點與線,使巴爾札克幾乎成為書上的人。從波特萊爾到畢卡索,巴爾札克的形象彼此參照、互相支持,變得越來越豐富。死後一百多年,魁偉巨大、承載整個世界的巴爾札克,總算被理解與接受。

      更多